旅游景点
江西宁都永宁古刹,建寺400余年,依山而立,肃穆庄严
发布:2021-06-22 浏览:277 来源:西部文明播报



永宁寺位于江西宁都县城南郊1公里处的一座海拔199.2米的小山上。东临梅江,西傍王屋山,北靠水口塔,南朝龟山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,初名永凝寺,清代改名为塔下寺。由黄石乡璜村郭唐贤捐田80亩护持。清康熙五年(1666年),蔡诚宇重修。“文革”期间,寺庙被损毁。20世纪80年代重修后,改名永宁寺。

说永宁寺,首先要说水口塔。在宁都县,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:明万历年间,农夫叶伯,为人厚道。乐善好施。一天,他在梅江河边洗锄头,迎面飘来一只烂木盆,就捡起带回家当鸡食盆用。晚上倒进盆里一点点剩饭残菜,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,变成了满盆。叶伯深感奇怪,当晚又试着放了一勺盐,隔夜后,果然又是满满一盆盐,方知这是一只“聚宝盆”。从此,叶伯家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,并继续慷慨接济乡邻。

图为:宁都县水口塔(资料图片)

一年夏天,此处梅江河水暴涨,城乡受灾:这时,一位白发道人路过此地,对人们说:“此洪水乃梅江孽龙所兴,它藏身于城南郊的深潭之中,若能在潭上建一座宝塔,便能镇妖除患。”当地人听了高道指点,立即筹资备料建塔。可是,一船船大石头倒入深潭,均被冲得无影无踪。叶伯想起了自家的聚宝盆,于是拿到工地上装了些泥土、石块,用力抛入深潭中心,只听得一声巨响,一道金光耀眼,霎时洪水退去,一座小山拔地而起。于是,人们在上面建起了宝塔,镇住了孽龙。因这座塔建在梅江拐弯处的水口边,故名水口塔,又叫镇妖塔。同年,人们又在水口塔之南建了座永凝寺。

图为:宁都县水口塔(资料照片)

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。实际上,水口塔的建造,在清道光四年(1824年)《宁都直隶州志》上有明确记载:“水口塔,水凝寺后,明万历壬辰,知县黄应奎倡建。”

永宁寺后的水口塔,原为砖木结构,双层出檐,九级,八面、四门。清乾隆二十六年(1 761年),遭遇飓风折顶,四十三年(1778年)进行修整。水口塔1995—1997年进行了大修,现存七级,高39米,底围长34. 56米,葫芦攒尖塔顶。塔身由外壁、内廊、塔心三部分组成,内廊中有160多个石级通上下层。塔心之东、南、西、北各设一门,使内廊与塔心室相通,与塔心相对应。外壁亦设四门,供游人登临远眺。塔底层外壁四门之首,各按自然方位镶嵌浮雕八卦图案。现在,塔身中仍可见“万历壬辰塔砖”。此塔结构严谨,造型别致,是江西省楼阁式砖塔建筑中的孤品。1959年,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永宁寺,初建时规模较小。清康熙五年(1666年),蔡诚宇重修,改名塔下寺。解放后,该寺只有3间土木结构的平房,占地不足100平方米,常住僧仅二三人。“文革”期间,废寺逐僧,夷为平地。 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修,正式改名为“永宁寺”。

1988年,印慈老和尚为了复兴道场,教化众生,倡导并推荐释证通主持修复永宁寺。释证通不负恩师厚望,请时任佛协副会长一诚大师亲临现场勘测指导,经专业技术人员参与,并征得得当地政府同意,精心构想设计出了扩建寺庙的整体规划蓝图。

经过30多年的努力,如今陆续新建山门、牌坊、大雄宝殿、祖师殿、地藏殿、藏经楼、钟鼓楼、观音堂、法堂、讲堂、功德堂、斋堂、客房、放生池等建筑,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。寺内设有图书馆、展览室、宣传文化长廊等。并塑有35米高的四面露天观音菩萨大铜像。

在永宁寺的左侧,还建有原佛协常务理事、江西省佛协副会长印慈(1907 —1993年)老和尚的南普塔。依山而立,肃穆庄严。

现在,永宁寺有常住僧人100余人,积极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,认真学习国家宗教法律、法规,大力提倡爱国爱教,坚持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的清规。由此道风大振,蜚声海内外,香港、广州、南昌等地的水陆法会接踵而至,原赣州地区僧伽学习班在此举办,赣州地区佛协筹备会也在此召开。 2003年12月26日,全国政协常委、佛协会长、江西省政协副主席、江西省佛协会长一诚大师到永宁寺视察,对寺院建设和道风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欣然题写了“永宁古寺”和“永远兴隆”八个大字。2007年末,永宁寺被评为江西省级重点寺院。 2010年,永宁寺获得“首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”称号。

永宁寺、水口塔矗立于梅江河西岸,依青山,傍绿水,环境优雅,景色宜人,既是佛门圣地,又是紧靠宁都县城的一处旅游胜地。(图片均由笔者2021年6月20日拍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