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景点
宁都县石上镇江背村——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
发布:2023-08-31 浏览:509 来源:不吃草的牛牛牛的博客

 宁都县石上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,山川秀美,风光无限。客家人世世代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自然留下许多古文化的历史印记,石上江背村就是其中之一。

江背村坐落在石上镇的西北方向,距石上镇约有9.5公里。早在公元949年,从山西、河南一带为避战乱迁来的了七八户刘姓人,在这里居住了六七十年后,他们认为这里山高路不便,生产发展不起来,又迁往别处了。但到了公元1107年左右,辽、金两国争战,因此,又有从山东逃往宁都琳池定居的曾姓人,因始居琳池的曾姓人繁衍较快,后就分了30多户曾姓人迁到东山坝的小源村,其中有一名叫曾霸公的又从小源来到江背。在他眼中,江背这里山好、水好、土地好,活像一个小盆地,风水也不错,所以就从小源村带着他的家人、兄弟等,先后有十八九户人家迁徙在此定居开发,直至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。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,曾姓族氏已在江背开基有四十多世祖,现拥有270余户,1400多人口。

江背从明清时期就建造了20多栋大屋和十一个祠堂;村口还建有一座石拱桥,桥面上加建了一个凉亭,名为“进士亭”;在这石拱桥旁还建了一个“白石仙庵”和一个有六层屋高的水口阁,并且村口建有一座“汉帝庙”等建筑。

这些大屋、祠堂、水阁、寺庙等建筑,风格别致、工艺高超,刻有不少木雕、砖雕、壁画等珍贵图案。据说当年那些富家门第、有财之翁常怀感恩之心,好做善事,更能救困济贫,使得整个村里历来就有困难相帮、和谐平安之习俗,故村口建的“水口阁”,又名为“慈恩阁”。此阁早已被县、市文物单位列入了重点古建筑保护。

另外,村里人为感念先人的功德,在村子周边还种上了17棵樟树,以表示村里出了17户大富翁,同时也美化了村庄的环境。如今你一进村就可看见那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参天古樟树,依然是那么青翠茂盛。由于这个村的自然环境优美,人们才说此处风水好。村里还流传有四句顺口溜来概括江背景观:“三面青山一江流,龙腾虎跃霸水口。水阁压在虎身上,万年富村青山楼。”

江背村,在历经千年之久的历史长河里,还有过许多美好的传说,如“牛贩子与白石仙”、“长工赖子与出酒井”、“七个后生寻红军”等等,都的脍炙人口的佳话。

江背村人尤其尊崇汉帝王,自村里建起了汉帝庙后,特别制作了一种灯饰,叫做“扛灯”,用来在节日里拜谒汉王时,进行游灯活动。这种灯有四层,高达1.8米左右,围宽1.3米;它的外观全都是用各种精美的花样剪纸裱糊的,有古代的才子佳人、神话故事人物、名花贵树、百鸟动物等图案,把这“扛灯”装扮得花红柳绿,美轮美奂。这“扛灯”内设有二十多只油碗,当每年正月元宵节时,“扛灯”游村就把所有油碗灯点亮,凭借火的热能,推动灯饰上的各种图像自行转动,整个“扛灯”则会呈现出一幅幅动画般的美丽画面。同时,在游灯活动中,还有不少的菩萨轿及鼓乐队,排成阵阵长龙,徐徐跟进。游灯时,村里还会点放神铳,家家户户燃放鞭炮,以示庆贺。晚上村里还请戏班唱戏,整个村里热闹非凡,节日气氛十分浓郁,更彰显出客家民俗的无穷魅力。(彭月生)


这也是江背村保存最好的一片古建群,从左至右,依次是斋膳房、慈恩阁、东岳庙和砥柱亭。前面有广场。

慈恩阁正面

先走到后边,参观砥柱亭。

大家也看见了,这个砥柱亭其实是一座古桥的桥亭。按介绍,这座古石拱桥应该是先建,大约有三四百年历史;后来再加盖了桥亭,原名“进士亭”,现在才改的名字吧。

亭子两头是马头墙,门侧有石鼓。

一派田园风光

从院子里可以看到村口古樟苍翠挺拔

乞丐版的钟鼓楼,只剩下钟鼓了

沿后面楼梯上

慈恩阁二层背后写有“文光射斗”。真是多功能厅啊,还兼具文昌阁的角色...

二层楼阁的回廊。两侧开有月门,东边门额书“白云”。

正面也是月门,上有横额“桂殿兰宫”。

三重月门组成美妙的几何图案。里面供奉的却是关老爷,权当是关帝庙吧

这就是适才看到的天井屋顶了。这种屋顶非常罕见,印象中好像仅在婺源见过一次。就是在实际的传统天井位置上加盖了坡屋顶,但在中间留了一个孔。这个更加好玩,留了个心形的,下面再加屋檐,最后实际成了个圆形。

在马头墙飞檐翘角衬托下,远处稻田显得更加美丽。

楼阁第三层,供奉的这位应该是魁星了。“魁星点斗”,也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期盼。三层可算是文昌阁了。

注:感谢博主的精彩分享,更详细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

来源:不吃草的牛牛牛的博客